除了乙肝疫苗,宝宝的“人生第一针”又是什么? - 大众医学 - 西昌市人民医院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 大众医学 >

除了乙肝疫苗,宝宝的“人生第一针”又是什么?
2023-12-13 16:29   来源:   阅读次数:

  很多父母都知道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会打一针乙肝疫苗,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人生第一针”。
  但你知道吗,宝宝们出生后还会打一针名为维生素K的针剂,并且根据情况不同,这可能才是你家宝宝真正的人生第一针!
  那么,为什么小宝宝都要注射维生素K呢?
01
  维生素K是什么?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维生素A、B、C、D、E,我都听说过,怎么还有维生素K?
  什么是维生素K?
  维生素K是一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于1935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亨克利·达姆发现并命名。
  维生素K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凝固,字母“K”就是来自丹麦语和德语中“Koagulation”(凝固)一词的首字母,因而,维生素K也被称为“凝血维生素”。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K 50~60%来自于肠道内细菌合成,另外40~50%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平素体健的儿童或成人不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
  但由于维生素K难以通过胎盘(母体与胎儿的维生素K平均浓度比值在 20:1~40:1)、胎儿肝酶和肠道菌群不成熟等原因,引起新生儿自身合成维生素K功能差、母乳维生素K含量低等原因,导致维生素K缺乏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
  如果不补充维生素K,则婴儿有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风险。
02
  新生儿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新生儿出生后注射维生素K就是为了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既往也称为新生儿出血症,顾名思义,是由于体内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在没有损伤、窒息、感染的情况下的婴儿出现多部位出血。
  可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型三型。
早发型 :
  出血常常发生在出生24小时之内。
  轻者仅表现为皮肤少量出血点、脐带残端渗血,而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
  其发生与母亲分娩前用过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有关(如:抗癫痫、 抗凝血、抗结核等药物)。
经典型 :
  出血发生在生后1~7天,多数在生后第2~3天发病。
  常表现为脐带残端渗血、胃肠道出血。多数患儿出血不多,可自行停止。但是也有少数患儿出血严重。
  本型的发生与单纯母乳喂养、肠道菌群紊乱、肝脏发育不全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有关。
  晚发型 :
  出血发生在出生8天以后,多发生在生后2周至2个月。
  多以突发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这一类型主要发生在单纯母乳喂养并且出生后没有补充过维生素K的婴儿。也可以继发于有肝胆疾病、慢性腹泻和长期应用抗生素的婴儿。
03
  新生儿如何补充维生素K?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重在预防。
  1961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了全球第1个关于新生儿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的指南。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所有新生儿生后接受维生素K预防。
  2020年我国的发布的《中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专家共识》也建议所有新生儿出生后接受维生素K的预防应用。
  肌肉注射是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首选及可靠方式。
  研究数据显示,肌肉注射维生素K能使经典型和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发生率降低到0.2/10万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是人体维生素K的重要来源,长期抗菌药物治疗可能会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从而导致维生素K的缺乏。
  另外,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的婴儿也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原因是胆汁分泌减少或肝细胞受损,可影响肠黏膜对维生素K的吸收或合成。
  因此,对于存在先天性胆道闭锁、 胆汁淤积症、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超过7天等特殊情况的新生儿,应在治疗期间每周单次肌内注射维生素K。




(儿科胡玉婷撰稿)

关键词:

上一篇:身材矮小的儿童如何实现追赶生长
下一篇:药物基因检测---量体裁衣的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