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大众医学 - 西昌市人民医院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 大众医学 >

正确认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024-04-25 08:49   来源:儿科   阅读次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情况之一,大部分健康新生儿出生后可有暂时性高胆红素血症称为“生理性黄疸”,但也只有在新生儿期因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增高特别是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或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需要对新生儿黄疸引起足够重视。
  一、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血清胆红素峰值足月儿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在黄疸出现期间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
  二、病理性黄疸:
  (一)病理性黄疸有以下特点:
  1、黄疸于出生后24小时之内出现。
  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值,足月儿>12.9 mg/dl ,早产儿>15mg/dl。
  3、血清胆红素值上升速度快,超过5 mg/dl。
  4、直接胆红素>2 mg/dl。
  5、黄疸持续时间延长:足月儿>3周,早产儿>4周。
  6、黄疸退而复现,即黄疸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
  (二)引起病理性黄疸病因很多,常见病因有:
  1、胆红素产生增加,多见于同族免疫性溶血(ABO和Rh血型不和溶血病):在新疆地区因少数民族人群中Rh阴性血型者较多,因此发生Rh血型不合的溶血病较多,此类患儿黄疸出现早,程度重,进展快,伴随有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如不及时换血可导致死亡,即使存活易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导致严重后遗症。
  2、肠-肝循环增加,如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排出延迟等原因导致胆红素在肠道内吸收过多。
  3、母乳性黄疸、窒息、缺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等。同时还有因遗传代谢病、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粘稠综合征引起的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4、宫内感染,如弓形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肝炎综合征。生后感染如败血症,还有其他一些少见的疾病也可引起黄疸。
  (三) 临床上表现
  皮肤及眼睛巩膜出现黄染,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血清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溶血患儿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Coombs实验阳性、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其他有红细胞形态异常、酶活性下降、肝功能异常等。
  (四)治疗方案 
  对高危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血型不合溶血病者均可进行预防性治疗。
  1、一般治疗:尽早开奶,充足喂养,促进胎便排出,防止脱水、酸中毒;防止低体温,出现低体温采取保暖措施;热卡不足时由静脉补充葡萄糖;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结合点的药物。
  2、蓝光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均是光疗最好的适应症。主要作用是使血清中的间接胆红素,光氧化分解为直接胆红素,易于排入胆汁和尿液中,可使黄疸消退。光疗对婴儿有利无害,光照过程中会遮盖婴儿双眼和外阴部。
  三、预防措施
  (一)加强孕期保健:已知有血型不合的因素者,监测母亲血清中相应血型抗体,必要时给母亲进行治疗,如在宫内发生Rh血型不合的溶血病者,应对母亲进行血浆置换。
  (二)孕期母亲避免接触各种宠物,防止母亲发生感染性疾病。
  (三)新生儿早期加强喂养,促进胎便排出。
  (四)注意保暖,注意奶具、奶粉、衣物等的清洁,父母和看护人员如患感染性疾病,应及时隔离。

关键词:

上一篇:化疗过程中为什么要频繁检查血常规
下一篇:【共同行动 接种疫苗】4.25全国幼儿预防接种日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