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诊断癫痫,脑电图还有哪些用途? - 大众医学 - 西昌市人民医院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 大众医学 >

除了诊断癫痫,脑电图还有哪些用途?
2017-12-08 08:30   来源:神经内科   阅读次数:

     众所周知,脑电图(EEG)在癫痫临床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EEG无创、廉价、可重复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在临床中显示优势。近年来,在癫痫以外领域,如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一氧化碳中毒脑病、麻醉监测、脑炎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也逐渐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本文将对EEG癫痫以外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一、EEG在脑血管病方面应用
    1. EEG可早期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缺血
   
迟发脑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好发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14d。如何早期诊断迟发脑缺血,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管理的一大挑战。EEG可以实时监测脑功能,为及时发现迟发脑缺血提供依据。
   近来研究较多的是定量EEG参数对于迟发脑缺血诊断的价值。定量EEG参数包括α波功率,θ波功率,δ波功率,β波功率,α/δ比值等,这些参数与迟发脑缺血的相关性均已有研究,但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2. EEG分级和模式早期预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结局
   
1965年Hockaday等首先提出EEG分级标准。1987年的Lavizzari标准是Hockaday分级基础的改进,能较好地反映EEG由正常到异常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但缺乏EEG反应性和特殊昏迷模式。1988年Synek首次将EEG反应性引入分级标准,并得到Gutling等研究证实,即EEG反应性与预后关系显著。
   反应性的存在依赖于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皮质通路的完整性,因此,反应性是皮质和皮质下脑干功能完整的体现。1997年Young等对分级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并验证与Synek分级的一致性。
    二、EEG与认知功能研究
   
1. EEG可判断痴呆程度
   
EEG基本节律减慢,是脑功能衰退的重要标记之一。弥漫性慢波增加,θ波和δ波频带能量值相对增高,可能与大脑神经元代谢降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神经元退化变性和缺失有关。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慢波数量增加更为突出。因此,EEG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痴呆患者脑功能水平。
   研究发现,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得分与EEG的异常程度相平行,即患者MMSE得分越低,痴呆程度越严重,其EEG的慢节律改变程度就越明显。EEG能客观地反映患血管性痴呆(VaD),帕金森病痴呆,酒精相关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功能的损害程度,对临床判断痴呆程度有重要的作用。
   2. EEG可客观鉴别AD与VaD
  
VaD和AD较为常见,2组患者EEG均可表现为慢波增加,脑电活动变化与乙酰胆碱递质有关,但两者EEG变化的解剖学基础略有不同。2组患者脑电慢波增多的模式不同,可提供客观鉴别依据,即AD患者脑部主要改变是弥漫性脑皮质萎缩,EEG呈现弥漫性异常波;VaD由于脑动脉硬化及由此产生栓子脱落,EEG较多出现局限性改变,或两侧不对称,所以,EEG对AD和VaD的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3. EEG联合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发现痴呆早期阶段 
   
目前,痴呆临床前阶段尚无客观标记物筛查,影响我们对痴呆患者早期干预。研究发现,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为一种被量化的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判断认知功能的特异性、敏感性、客观性最强。
   Yamaguchi等2000年研究表明,EEG作为一种检测脑功能状况的必要手段,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神经心理测试、痴呆量表相结合,可更有效地发现痴呆的早期阶段,为认知功能及治疗疗效的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对临床没有明显痴呆症状,经痴呆量表、影像学、症状及体征、病史、神经心理学测试等检测预诊为可疑痴呆患者,当P300潜伏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300波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说明在痴呆早期阶段,患者高级神经中枢的电生理已出现改变,因此,EEG联合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作为早期痴呆的诊断指标。
    三、EEG对CO中毒迟发脑病的诊断价值
   
CO急性中毒意识恢复后,有2~60d的假愈期。假愈期的出现使一些急性CO中毒患者中断了正规治疗,待临床症状又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时才再次就诊,可能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通过EEG检查可使部分CO中毒迟发脑病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之前,得到诊断而尽早治疗,并通过是否出现RAMOD模式来判断预后,确定疗程。
   有研究发现,EEG对CO中毒迟发脑病检测敏感度为84.4%,诊断特异度达41.2%;昏迷患者,尤其是年龄≥60岁、昏迷时间>24h的高危老年患者,清醒后更应继续观察EEG变化,了解残余脑细胞功能,进行近期预后评价,不能单纯以临床症状的恢复为治愈标准,应继续进行EEG监测下的标准化治疗,防止迟发脑病,建议EEG恢复正常可作为终止治疗的参考标准。
    四、EEG在麻醉术中监测的应用
    国内外监测麻醉深度的EEG方法,有传统时域分析和利用计算机控制的EEG监测技术形成的数字化脑电图,包括功率频谱分析、双频谱分析技术、时间-频率平衡的频谱熵等,以及近来兴起的定量药物脑电图监测。
   (1) 传统时域分析:是最原始的EEG分析方法,其参数突发抑制率是唯一被应用于麻醉和镇痛的临床监护中的脑电图时域参数。然而,由于EEG本身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这些传统的EEG时域参数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中很少应用。
   (2) 功率频谱分析:常用数量化参数有频谱边界频率(SEF)、中频率。当麻醉深度加深时,大脑皮质电活动抑制,慢波增多,SEF降低;当麻醉深度过浅或苏醒时,大脑皮质电活动增强,脑电波以快波为主,SEF值增大。但是许多研究都表明,SEF和中频率对麻醉的镇静程度、意识水平及镇痛效果判断不敏感,用之判断麻醉深度并不可靠,因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也大大降低。
   (3) BIS:是第一个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于脑电双频谱分析的技术。BIS主要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状态,数值愈小说明中枢抑制愈明显。BIS可用于判断镇静和全麻过程中的意识水平,与异氟醚、地氟醚的吸入浓度相关性好,尤其是对异丙酚诱导的镇静深度有高度预测性,已广泛应用于术中麻醉深度和ICU镇静水平的监测。
   (4) 时间-频率平衡的频谱熵:已被列入EEG。为了能反映更多的信息,引入2个新的概念: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这2个参数的不同作用,在苏醒时的表现最明显,此时RE首先升高,SE于数秒钟后接着升高。其中RE与SE的差值反映的是额肌的肌电活动,能够间接反映皮质下中枢的活动。但Entropy和BIS一样,不能用于监测氯胺酮麻醉。
   (5) 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QPEEG是对一次性单剂量用药所引起的EEG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一系列统计学处理,从而建立该药对人脑作用的模式。是EEG学兴起的一个新的领域。目前认为,QPEEG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反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最敏感方法。QPEEG可以定性评定药物效应,而且可以定量研究药物的量-效、时-效关系。其局限性则表现为QPEEG目前主要做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很少;QPEEG数据处理慢,不能实时显示数据,故暂不能实时监测。
   五、EEG与脑炎
   
EEG对各种脑炎,尤其是病毒性脑炎、抗NMDA-IgG自身免疫脑炎、甚至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的脑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EEG的某些特征波形对于脑炎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疾病转归,均有指导作用。
   1. 周期性一侧痫样放电(PLED)
   
PLED指的是EEG每1~2s周期出现的棘慢或尖慢复合波,最常见于癫痫,其发生率达58%~100%。一项综述总结显示,在出现PLED波的患者中,35%有脑血管病事件。栓塞性脑卒中较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EEG PLED出现率更高。
   此外,PLED也可见于肿瘤(尤其是侵袭性肿瘤或转移瘤)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HSV有明显的EEG异常,除一般病毒性脑炎的非特异性慢波异常外,EEG以周期性复合波或PLED为特征,常出现在有神经系统症状后的第2~12d。随着病情的恢复或恶化,周期性图形可演变为其他EEG图形。
   其他类型的局灶性脑炎可引起局灶性慢波或棘波,但很少引起周期性复合波或PLED。因此,在没有条件进行病毒学检查时,对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伴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异常者,如EEG出现一侧或双侧的周期性复合波,则高度提示为HSV。
   2. 极端δ刷和β/δ功率比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患者中,50%MRI未见异常,其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及正常的影像对NMDA受体脑炎的早期诊断是一个挑战。而有研究发现,约30%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EEG可见极端δ刷(弥漫性高波幅δ波背景上叠加节律性β活动),是该脑炎的特征性EEG表现,可作为其早期诊断的依据。
   今年国外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抗NMDA受体脑炎组较非抗NMDA受体脑炎组,其EEG的β/δ功率比明显升高,这表明早期EEG特征可能有助于区别NMDA脑炎及非NMDA脑炎。

 
小结
 
    综上所述,EEG在临床方面应用广泛,在认知功能、CO中毒迟发脑病、术中麻醉监测及脑炎发病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临床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与脑血流的相关性好,对脑缺血缺氧敏感,能较影像学更早发现神经元功能异常。因此,期待有关EEG与脑灌注程度相关性研究的成果早日问世。
 

关键词:脑电图 癫痫 用途

上一篇:子宫瘢痕妊娠选择什么检查?
下一篇:脑电图脑电图检查的作用及意义